LED在国内的发展可以用飞速来形容,耐人寻味的是,LED行业如同多晶硅行业一样,国内LED厂商虽然拥有一个规模广阔的市场,却面临着核心技术缺失的窘境。 LED核心技术已经是LED发展的最大障碍。
LED产业上游是芯片供应商、发光材料供应商,中游是封装企业,下游则是LED应用企业。专家认为,LED外延片与芯片约占行业很大的利润,LED封装、LED应用比率相对小点。根据对发光效率要求的不同,LED芯片可以分为大功率芯片和小功率芯片。在应用方面,小功率芯片主要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视指示等对发光效率要求不是很高的领域,大功率芯片则主要应用于路灯照明等领域。小功率芯片对外延片的材料质量要求不高,国内很多LED企业目前已经掌握小功率芯片技术;大功率LED对外延材料要求很高,如果材料生长质量不高,就会导致芯片转换效率不高,热量多。
专家表示,行业内最领先的日本企业对技术严格封锁,其中对GaN材料研究最成功的日本日亚化学和丰田合成的MOCVD设备根本不对外销售,另一家技术比较成熟的日本酸素公司的设备则只限于日本境内出售。芯片制造同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入壁垒仍然很高。目前核心技术同样也掌握在大企业手中,如美国HP、Cree、德国Osram等。这些企业依靠构建专利壁垒及专利诉讼阻止其他厂商进入市场与其竞争,获取了高额的独占市场利益,结成了强大的专利联盟。
目前国内LED的龙头企业三安光电可以生产发光效率为80lm/W的水平,而国际指标是发光效率为100lm/W,以此为标准,三安光电的水平与国际水平仍相差2~3年左右。在外延片、大芯片这两个领域,国内厂商与国外巨头的差距太大,国内短期内很难赶上,即便赶上也绕不开专利问题。
技术方面的差距直接导致LED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根据产业研究机构LEDinside统计,在推行“十城万盏”计划的21个城市中,只有潍坊、重庆、保定三个城市明确提出LED路灯安装量要超过1万盏,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路灯标准仍未出炉,且LED路灯的质量仍有待时间验证。2009年年初市场预期将会有80万到120万盏LED路灯的需求,但到2009年底,安装量还不到30万盏,而在那些做“实验”的城市,LED路灯的推广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LED要实现民用,在散热、光衰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无论是三安光电还是德豪润达,在对LED产业投入大量资金之后,如何解决LED芯片的技术问题,都是他们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