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LED专业人士对于中国LED的产业前景十分看好,特别是肯定其发展潜力和市场价值。但对于相应板块在资本市场的疯长,目前国内LED产业仍有很多短期难以克服的桎梏,资本市场反映强烈相当于将利好提前兑现。同时,业内也不乏鱼目混珠者,借概念和炒作来趁机捞一把。
但LED业内专家也认为,核心技术、人才、标准体系及资金的缺失使投资者看待LED产业不宜过分乐观。据业内人士透露:以推动LED照明普及为初衷的“十城万盏”实施一年多,预估数字偏大;按照科技部规划,今年将加码到“50城200万盏”,但由于相关补贴 和财政优惠没能明确,已削弱了其他城市加入的欲望;另一方面,由于照明标准的部分缺失,许多城市在招标中流露地方保护倾向,使业界必须冷静看待该规划对相关LED企业的促进作用。
目前LED照明的完善国标体系尚未确立,各地方标准的建立有些乱了套,80%的省市采购惠及到当地企业头上。标准的不统一纵容了地方保护并营造了灰色地带,也会滋生很多不公平竞争;并且地方标准越多,统一起来越困难。这样的情势一时很难扭转。但随着产业的完善,一些细分标准也正逐步建立起来。
除政策外,在利润较高的产业上游,核心技术人才及MOCVD等设备的缺失,也阻碍了企业的扩张速度。业内人士普遍对国内户外显示、照明及背光源显示市场在2010年的增长持积极态度,日前士兰微和三安光电的扩产也都与争取这些方面的市场份额相关。但与此同时,人才及设备能否到位成为企业能否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因素。据了解,三安光电已经能够保证2011年100台MOCVD设备的交付,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设备的优先采购权;而对于德豪润达等以并购介入LED的上市公司,分析师则多对其LED业绩的体现持谨慎态度。
而对于更为核心的高技术人才问题,目前大多企业采取的是从海外或台湾引进,再通过培训和积累培养技术人才。也正是高技术高门槛带来的产业化高技术人才壁垒,更成为当下制约许多LED上游企业迅速壮大的瓶颈所在。统计显示:中国LED工程师大概有8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从海外或台湾引进,另外还有60万的缺口。
从企业角度,不管自身条件如何、人才够不够用、甚至未来可能出现竞争红海的局面,都敌不过企业要在市场中先占一席的决心。于是在很多技术未过关、标准未出台的情况下,各地项目便纷纷上马了。他指出,这种乱从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火”;当未来市场无法容纳时,自然会有洗牌的过程;最后能存活下来的企业,目前来看势必然会有利益在后面支撑。但这种情况可能要到2011年才会出现。